马原第一章
1、哲学的基本问题【选择题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:一是存在和思维、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,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;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,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。二是存在和思维、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,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、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;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,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。 2、物质范畴的经典定义【选择题】物质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。马克思主义的“物质”范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,是对世界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。 3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;【选择题,可能简答题】
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,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。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。
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,批判了不可知论。
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,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。
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,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4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;【大题】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,是社会实践的产物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。
物质决定意识
从意识的起源来看,
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(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——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——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——人类的意识);
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,社会实践,特别是劳动起决定性作用。
从意识的本质来看,
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,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。
内容上客观,形式上主观,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。
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
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,要尊重客观规律,以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。
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;
具有创造性;
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;
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。
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
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。
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。
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
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
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
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,要求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。
5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;【大题】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,世界统一于物质。
自然界是物质的,具有客观实在性(不受人主观意志的影响)。
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。【人类社会的自然基础是物质的,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物质的,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,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。】
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。(详见上一个问题的第一点)
理论意义: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、最核心的观点,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,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;推翻了唯心主义一元论、多元论,坚持了唯物主义、无神论立场。实践意义:按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,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、实事求是的原则;为我们奠定了开展实际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。 6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: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;【大题】
事物的普遍联系
客观性: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。
普遍性: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;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,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;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。
多样性: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。
条件性: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。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;条件是可以改变的;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。
事物的变化发展
物质世界的发展,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,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(合乎历史前进方向、具有远大前途的)和旧事物的灭亡(丧失历史必然性、日趋灭亡的)。
新事物不可战胜:有新的要素、结构和功能,适应变化的环境;新事物在旧事物的“母体”中孕育成熟,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,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、适应新条件的因素,并添加了旧事物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。
7、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;【大题】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。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——矛盾分析法。【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,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;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、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,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“钥匙”】
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
同一性: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、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,矛盾的统一属性
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含义: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,互为存在的前提,并处于一个共同体中;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,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。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:
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
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,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发展
同一性规定着事务转换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
斗争性: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、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,矛盾的对立属性
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:
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变化,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;
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统一过渡的决定性力量。
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、相辅相成。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,推动事物变化发展。
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
大力发扬斗争精神
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,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
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
普遍性:无处不在、无时不有。特殊性: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、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。特殊性的具体表现:矛盾的地位、解决方式具有特殊性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主要矛盾/次要矛盾: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两点论:不但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,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重点论:着重把握主要矛盾、矛盾的主要方面 8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、历史思维能力、系统思维能力、战略思维能力、底线思维能力、创新思维能力。【选择题,最多简答题】
辩证思维能力
WHAT: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,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,增强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;用批判和革命的精神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和范畴、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HOW:
自觉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,掌握好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(归纳与演绎、分析与综合、抽象与具体、逻辑与历史)。
客观地、联系地、发展地、全面地、系统地观察事物,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。
运用多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,综合运用体现对立统一、相辅相成的辩证智慧。
历史思维能力
WHAT:
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,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
培养并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,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要求。
HOW:要加强对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系统学习,深刻总结历史经验,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
系统思维能力
WHAT: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,就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。HOW:
坚持系统观念,提高系统思维能力,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、透过现象看本质,把握好全局与局部、当前与长远、宏观与微观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、特殊与一般的关系;
要立足现实需要,以系统思维聚合力,用系统方法谋全局,把历史、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,把近期、中期、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,加强前瞻性思考、全局性谋划、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。
战略思维能力
WHAT: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、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,事关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与整体谋划,旨在谋求长远的生存与发展。HOW:要求我们不断开阔视野,培养博大胸襟,紧跟时代前进步伐,学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,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;在原则性问题上坚定立场不动摇,在整体性、方向性抉择面前冷静观察、谨慎从事、谋定而后动。
底线思维能力
WHAT: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,划清并坚守底线,尽力化解风险,避免最坏结果,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。HOW:
要严守原则,不仅要划清底线,更要坚守底线
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、防患未然,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
要做到居安思危,增强忧患意识。
创新思维能力
WHAT:
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,是破除迷信,超越陈规,善于因时制宜、知难而进、开拓创新的能力。
“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,根本出路在于创新”
HOW:有敢为人先的锐气,打破迷信经验、迷信本本、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,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,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
最后更新于